作物对大量元素的吸收形态
作物主要是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态离子,如:K+、NH4+、N03'Ca2+等;但也能吸收某些可溶性有机物,如尿素、氨基酸、酰胺、核酸和磷酸甘油酸等。化肥主要供给无机态离子养分,容易溶在水中的,肥效就快;有机肥既能供给离子态养分(分解后)又能供给部分有机态养分。植物吸收的都是离子形式,物质没有元素这一状态的说法,元素包含了此元素本身的所有形态,游离态,分子态等,植物能吸收的气物质基本是离子形态的(各种无机盐离子)和部分分子态(氧气,二氧化碳等气体)。
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:一般是根据自身的种类来决定的,不同的作物吸收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也不同。在气候适宜的地方,旱地作物主要吸收硝态氮,而幼苗期主要吸收铵态氮,进入生育期后主要吸收硝态氮;在温度变化大、土壤湿度过大或过小、使用了硝化抑制剂阻断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情况下,旱地作物会被迫吸收铵态氮。作物吸收的氮主要是铵态氮(NH+4)和硝态氮(NO-3),低浓度的硝酸根(NO-2)也可吸收,浓度较高则对作物有害,土壤中的亚硝酸根很少,对作物营养意义不大。某些可溶性有机氮化物,如各种氨基酸、酰胺及尿素等到也能被作物直接吸收,但数量有限。土壤中氮素的形态可分为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两大类。土壤中的氮绝大部分以有机态存在,其中大多数是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氮化合物,它们必需经微生物分解,转变为无机态氮后才能为作物利用。土壤中的无机态氮很少,一般只占总氮量的1—2%,常以NH+4和NO-3形态存在。无机态氮容易从土壤中淋失和挥发,亦能被土壤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固定,所以土壤中有效氮常处于不足状态。为了获得丰产,施用化学氮肥是十分重要的。钾肥作物作用
作物对磷的吸收:各种作物从土壤和肥源中吸收磷的能量并不一致,水稻、高梁、小米、大麦等能较多地有效利用土壤中的磷酸盐,而小麦和玉米则能较多地吸收化学肥料中的磷酸盐。豆料作物中,大豆能较好地利用化学肥料中的磷酸盐,而绿豆则能较好地利用土壤中的磷酸盐。根深和生长缓慢的作物如棉花和蓖麻会更多地利用土壤中的磷酸盐,而根浅的、生长快速的作物如豇豆、豌豆、小米和高粱施用磷酸盐后反应明显。豆科作物是大量需要磷肥的作物,比禾谷类作物更能有效地利用磷作营养。作物主要吸收正磷酸盐,也能吸收偏磷酸盐和焦磷酸盐。磷酸为3价酸根,可以产生磷酸二氢根离子(H4PO4-)、磷酸氢根离子(HPO42-)和磷酸根离子(PO43-),其中磷酸二氢根离子最易被作物吸收,磷酸氢根离子次之,而磷酸根离子则较难吸收。作物不仅能吸收无机态磷酸盐,也能吸收有机磷化合物,如己糖磷酸脂、蔗糖磷酸脂、甘油磷酸脂,甚至分子量较大的核糖等。用磷的同位素32磷(32P)标记核糖核酸在水稻上进行的试验表明:幼苗的根不仅能吸收喝汤核酸,而且吸收的速率超过无机磷酸盐。核糖核酸的吸收可促进根系对氮的吸收和体内蛋白质的合成,所以在生产实践中,不可忽视施用农家肥,其中所含有机磷对作物营养又特殊的作用。此外,作物还能吸收难溶性磷,如油菜、荞麦、大麻及一些经济林木等,都有较强的吸收难溶性磷能力,一般来说,双子叶植物的吸收能力强,十字花科植物对难溶性磷的吸收能力也比较强。
作物吸收钾肥的形态:作物主要吸收离子形态的钾(K+)。土壤中的钾从其对作物的有效性来衡量,可分为下列几类形态的钾:
(1)难溶性钾 亦即原生矿物态钾,主要以微斜长石,正长石和白云母等矿态存在。这类钾占土壤全钾量的90%以上。它们很难风化,作物难以利用,需要经长期风化,才能转变为有效钾。
(2)缓效性钾 这类钾主要是粘土矿物晶层中固定的钾、黑云母和次生矿物水云母中的钾。这类钾在土壤中也很少,约占全钾量的2%。缓绞性钾可以缓慢地不断地补充土壤中的速效性钾。
(3)速效性钾 这类钾包括土壤胶体上的代换性钾和水溶性钾,这是作物易于吸收的钾,但数量很少,一般占土壤全部钾的1—2%。